分類
他互動˙Other Interactive 我互動˙IInteraction 我的作品˙My Project

寶博士頭貼即將上架 iOS10 iMessage Sticker App Store!- 整整七年後的再來一次。

整整七年了!

當我登入一般用來上傳 App 給 Apple 審核的 iTunes Connect, 突然記憶湧現。六七年前,幾個學生一起力拼上架,對抗 Apple 審核團隊,一直到創立公司 等等的影像,在眼前閃過。

iTunes Connect-1
iTunes Connect-1

其實更有趣的,是這次建立 寶博士頭貼專案 的過程,那種面對最新的產品所需要的最新的程序,網路上沒有多少資料,許多 build error 都要自己摸索的過程,最讓我懷念。想當年 2008 2009,台灣還沒有多少支(大概不到30萬)iPhone,我們一群學生聚在一起研究如何搞 App,我在宿舍裡熬了不知道多少個夜研究當年才剛問世- 難用的要命的 Apple Developer Certificate 平台 和 天殺的看也看不懂的安全性機制 Provision File。如今,2016 年,Apple Developer 後台的介面已改(在某次被駭之後),iTunes Connect 介面也變得煥然一新,但這些安全性機制怎麼還是一樣難搞啊!傳了大概七八遍,都說我的 App 檔案缺乏認證…

分類
雜感˙Other Think

Made in Taiwan!

去機場的路上,Uber 司機是個哥倫比亞共和國來的黝黑壯漢,聲音低沈 就像好萊塢電影裡的總是站在夜店門外看守著,不讓主角輕易入場的那種角色。上了車他問我去哪,我說 Vegas for CES,經過我的解釋,他第一次知道所謂世界最大消費性電子展。我問他有沒有聽過台灣,去過嗎?從這裡,原本沈默的他 打開了話夾子。

分類
Singularity Taipei 宅˙Geek

Yamaha 成功打造「摩托機器人」,並已對 MotoGP 世界冠軍發出挑戰書!

Yamaha 偷偷打造會騎車、能自動平衡駕駛摩托車的機器人 Motobot,並且已經順利取得一定程度進展,近日發佈了一支影片,並對 MotoGP 世界冠軍 Valentino Rossi 發出戰書!

在騎乘 Gogoro 的時候,那種風馳電撤 電動車特有的高頻鳴音,總讓我想到有一天這家公司會不會能推出一台自動駕駛 Gogoro? 如果機車能夠自動駕駛,我們就能享受清涼的風拂過臉頰和髮稍(咦 不是該帶安全帽?)被夏夜晚風擁抱著輕鬆抵達目的地… 如今 Yamaha 打造出自動機車,該怎麼說呢?不意外,有點期待,但也令人對於這種日本公司不斷開發機器人挑戰人類感到些些緊張就是喏…

來源:

Yamaha built a motorcycle-driving robot, and it’s already challenging a world champion – The Verge

Watch out, Valentino Rossi

分類
雜感˙Other Think

[雜感] 永遠不習慣。

讀奇點大學創校者之一 Ray Kurzweil 的書《How to Create a Mind(中譯:人工智慧的未來 – 經濟新潮社出版)》,裡頭說到,人的大腦裡光是新皮質的部份(也就是皺摺的那層,厚度約 2~4 公釐)就有 300 億個神經元,而每 100 個神經元又構成一個「模組辨識器」,也就是說,人的大腦新皮質大約一共內含 3 億個模組辨識器,而每個模組辨識器,其實都儲存了我們對一些基本環境、社交、氣味等等外界與內在反應的「輸出/入模式」,根據 Ray Kurzweil 的說法,你越是生活得久,經歷過越多事,閱歷愈多,酸甜苦辣,都再再地建立了每一個模組辨識器的個別強度,以及每個模組辨識器跟其他特定模組辨識器的關係。也就是說,當你很常一段時間經歷某一種類的事之後,你多半會建立某一種模式反應,也就是中文裡所說的「習以為常」「熟能生巧」。

大腦長繭

回想自己創業過程中所經歷過的大大小小事件,有錢的事,有人的事,有產品進度的事,也有轉型正義不正義的事。這些多多少少在過了兩三年後,突然發覺自己在腦區的某個部分有一種像「長繭」一樣的感覺,有些進展不再那麼高度反應或是開心到爆表,有些衝突或挫折也不再那麼沮喪或失落。腦袋長繭的感覺,說不好也是蠻不好,但對於維持情緒的平坦,專心的做好一些事,還是挺有幫助。

分類
書摘˙Books

找到自己的「才能」和「興趣」- 為《發明癌症試紙的男孩》作序

以下文章為我替《發明癌症試紙的男孩:看一位少年科學家如何以創新思維改變世界》一書作序的內文,有興趣者可至博客來頁面參觀,選購。


「在你心目中,在地球度過完美一週的方式是什麼?」這是我看《發明癌症試紙的男孩》一書,最敲擊我心的一句話。

近來我到許多地方演講,分享奇點大學的學習經驗和體會。我常在思考,除了指數型發展的科技發人警醒外,究竟人們該如何在科技以指數型高速起飛的年代,找到自己的定位及自我存在的價值?

我總和年輕人(包括自己的學生)說,在大學四年或整個求學階段,唯一要做的事,應該是找到自己的「才能」和「興趣」。

什麼是「才能」?什麼是「興趣」?兩者的分別又是什麼?我們很少討論這些。教育總是教我們回答問題、要我們讀書,讀書就是我們年輕時的唯一方向。事實上,在這個時代,弄清楚這兩者的意義和價值,某種程度上來說,比埋首苦讀要重要的多。

「才能」是你花一小時隨便做,不知怎的,就做得比別人努力做十小時還要好的事;「興趣」則是你很努力做了十小時,也許只等於別人隨便做一小時的成果,但你樂在其中,不計較得失,比別人快樂十倍。

分類
宅˙Geek 寶心得˙dAb's Mind 我說˙I say 關於˙About 雜感˙Other Think

關於該怎麼尋找資訊,還是讓資訊尋找你。

昨天很有幸能夠受邀到 @Leo Burnett 分享近期觀察到的一些指數科技演進,還有虛擬實境的趨勢發展。當聽眾隨著呼嘯而過的 Drone 發出驚呼,當 @Magret 大大戴上 Cardboard VR 不願意脫下,我真的覺得我來對了。我真的非常熱切地 想把國外已經快要煮熟的科技食材,放到台灣這個比較慢熱 但真的要煮也很快就熟的壓力鍋裡

分享結束後的 QA 時間,被問到了一個最近常被問的問題

「請問你都是去哪裡/怎麼蒐集這些資訊?」

我必須說,我當下回答的沒有很好,所以今天想趁這個時機,補充說明一下。先說說以下三點我當時臨場歸納而來的答案

分類
宅˙Geek 我互動˙IInteraction 玩具˙Toys 網路˙Net 行動裝置˙Mobile 設計˙Design 雜技˙Special Skills

就讓我們持續宅下去!Intel Edison 克難連網大全!

近來因為 #北科互動設計系 學生太過優秀的關係,我們獲得了 Intel Taiwan 的教育贊助,拿到了數枚 Intel Edison 超微小電腦,多小?小到跟 SD 卡和郵票一樣大小的電腦。

“這個只有SD卡或郵票大小的運算平台內含1個4核心的Atom CPU與另一個Quark CPU,同時內建1GB的記憶體與4GB的儲存空間,並支援Wi-Fi與藍牙,有SD及USB等I/O介面,可被嵌在任何需要運算的裝置上。” – ithome

不過拿到的這幾片不知道什麼原因,按照官方教學,使用 confugure_edison –wifi 指令連上網路以後,會無法透過 IP 位址瀏覽 Edison.

在瀏覽器裡,只會一直顯示 “ERR_CONNECTION_REFUSED”!

今天在北科的課程,也因為這樣,全軍覆沒。即便我先前曾測試成功,但東搞西搞的實在很難確定到底是解決了什麼問題才成功。

方才經過幾次交叉測試,大概確認了問題,那就是 –

拿到板子後,請務必先更新 Firmware!

分類
影電˙VieMo

[電影] While We’re Young. 青春倒退嚕

什麼是幼稚?什麼又才是成熟?年紀稍長的主角或許才是全片中最幼稚的人,但那種幼稚,卻又老派得很。 老派的幼稚,是幼稚嗎?
全片透過老中青三代角色不斷在劇情間互換,幼稚者變市儈、年老者返樸歸天真,而班.史提勒在這當中,就成了載浮載沉 不斷漂浮變化的註解。

不比想像中好看,但頗有後勁,而且,絕對比復仇者聯盟二好看太多。

分類
宅˙Geek 我互動˙IInteraction 玩具˙Toys 行動裝置˙Mobile

[宅] NeuroSky MindWave Mobile + OSC, Unity, Python etc. With 正確的 Device Name 與 Port

今天進行了一個很宅的測試,那就是把超級久以前買的 NeuriSky (神念科技) 腦波儀 MindWave Mobile 拿出來玩。

本體:

banner_mindwave

因為學生們好像有需求,所以呢,就找了一堆範例進行測試。很麻煩的是,只要是抓來的 Open Source 範例,就都執行不了。連不到腦波儀。

最後總算發現了最重要的一步:找出連上的腦波儀的 Device Port Name …

分類
未分類

電影導演都很會說故事。

最近連續看了兩個導演說故事,但都不是用電影說故事。一個,是大導演 大衛.林區 在一部 YouTube 側拍裏,一邊煮一種奇怪的南美洲食物 Quinova , 一邊說一些故事。

那畫面已經過去幾個月,到現在還是歷歷如新。黑黑的廚房裡,導演點著煙,一點一點的說著故事,一邊算著 Quinova 煮熟的時間。有點沙啞的聲音,一邊描述著有點詭異的情節,一邊對著鏡頭張牙舞爪。根本也不記得他說的故事內容是什麼,但那整個情景加起來,真是難忘。

另一個,則是剛買的 是枝裕和 導演的「宛如 走路的 速度」,看了才一半,但大腦好像已經同步到導演的思考世界裡。好好看。

導演們 都真是會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