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雜感˙Other Think

[雜感] 永遠不習慣。

讀奇點大學創校者之一 Ray Kurzweil 的書《How to Create a Mind(中譯:人工智慧的未來 – 經濟新潮社出版)》,裡頭說到,人的大腦裡光是新皮質的部份(也就是皺摺的那層,厚度約 2~4 公釐)就有 300 億個神經元,而每 100 個神經元又構成一個「模組辨識器」,也就是說,人的大腦新皮質大約一共內含 3 億個模組辨識器,而每個模組辨識器,其實都儲存了我們對一些基本環境、社交、氣味等等外界與內在反應的「輸出/入模式」,根據 Ray Kurzweil 的說法,你越是生活得久,經歷過越多事,閱歷愈多,酸甜苦辣,都再再地建立了每一個模組辨識器的個別強度,以及每個模組辨識器跟其他特定模組辨識器的關係。也就是說,當你很常一段時間經歷某一種類的事之後,你多半會建立某一種模式反應,也就是中文裡所說的「習以為常」「熟能生巧」。

大腦長繭

回想自己創業過程中所經歷過的大大小小事件,有錢的事,有人的事,有產品進度的事,也有轉型正義不正義的事。這些多多少少在過了兩三年後,突然發覺自己在腦區的某個部分有一種像「長繭」一樣的感覺,有些進展不再那麼高度反應或是開心到爆表,有些衝突或挫折也不再那麼沮喪或失落。腦袋長繭的感覺,說不好也是蠻不好,但對於維持情緒的平坦,專心的做好一些事,還是挺有幫助。

分類
書摘˙Books

找到自己的「才能」和「興趣」- 為《發明癌症試紙的男孩》作序

以下文章為我替《發明癌症試紙的男孩:看一位少年科學家如何以創新思維改變世界》一書作序的內文,有興趣者可至博客來頁面參觀,選購。


「在你心目中,在地球度過完美一週的方式是什麼?」這是我看《發明癌症試紙的男孩》一書,最敲擊我心的一句話。

近來我到許多地方演講,分享奇點大學的學習經驗和體會。我常在思考,除了指數型發展的科技發人警醒外,究竟人們該如何在科技以指數型高速起飛的年代,找到自己的定位及自我存在的價值?

我總和年輕人(包括自己的學生)說,在大學四年或整個求學階段,唯一要做的事,應該是找到自己的「才能」和「興趣」。

什麼是「才能」?什麼是「興趣」?兩者的分別又是什麼?我們很少討論這些。教育總是教我們回答問題、要我們讀書,讀書就是我們年輕時的唯一方向。事實上,在這個時代,弄清楚這兩者的意義和價值,某種程度上來說,比埋首苦讀要重要的多。

「才能」是你花一小時隨便做,不知怎的,就做得比別人努力做十小時還要好的事;「興趣」則是你很努力做了十小時,也許只等於別人隨便做一小時的成果,但你樂在其中,不計較得失,比別人快樂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