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Amazon 巧巧推出了最新的產品「Echo」,號稱是居家版的 Siri ,客廳、起居兩相宜,室內室外皆適宜。只要放著,連上雲端,她就會24小時一分鐘不漏地,”收聽”你/妳的指令,要她猜謎,說笑話,講故事,或是查查家裡附近最新的電影都可。或者是,要它播放 Amazon 雲端音樂庫的音樂也沒問題。
這產品,給了我很多感觸。而這些感觸,或許將指引我們 通向未來。
1. 手機裡的許多任務,將被獨立出來,被「專任硬體」解決得更好。
今年初我創辦 SBACE.Co ,製作像信用卡一般薄的 iBeacon 及其應用。硬體端做到全台最薄,最薄處 1.2mm;應用端,則提供了與手機互連/感應後,可存儲該卡片的社交資訊、與卡片主人的對談時間等,多張藍芽 iBeacon 卡片之間又可以透過 APP 快速建立群組通訊, 等等。許多人問,手機就可以做得到的事,為何還要獨立一個硬體來做呢?(註:手機可透過軟體模擬作為 iBeacon )

我想說的是,將來,將會出現許多的硬體,它們所做的工作就是 –
把手機裡提供的某樣功能提取出來,並且將它做得_更即時,更快,更可靠_。
例如,許多國外媒體都注意到了,甚至用了 Obsession(執迷、固執) 來形容(”Amazon’s rapidly increasing obsession with hardware” 中譯:亞馬遜近來對於硬體的執著可以說是越演越烈。)因為,不久前,Amazon 才推出了 Dash 這款掃描棒,讓使用者在廚房掃描商品條碼直接訂購。
對於 Amazon Dash 而言,手機完全可以做到它處理的事 – 掃條碼,訂購商品。那麼它和手機APP的區別是什麼?
它做得 _更即時,更快,更可靠 _。
回過頭來看剛剛推出的 Amazon Echo,不也是一樣?它提供的功能,手機不能做嗎?可以。當然可以,而且做得很好,但手機有的問題,妳也很清楚,要的時候找不到,想回傳個簡訊的時候就正好沒電,或者有電了,但又要等它讀取、開機、連網、解鎖、讀取程式、確認登入、選取功能等繁複過程。 – Reliability / 可靠度。

Amazon Echo 要給的,就是可靠度、和方便性。是 – 你把電源插上,網路設定好,就永遠忘了拔掉它。播音樂、訂蛋糕,通通不用找出手機、劃開解鎖,只要呼喚一聲它的名字 “Alexa” ,它就會立刻醒來,替你完成工作。
2. 隱私權的最後一哩
我在奇點大學的時候,提出的計畫叫做 Memora,希望透過穿戴式照相機,定時照相(每秒自動拍攝),並且傳送到網路透過人工智能 AI(Deep Learning Machine)分析你的一天行動,包含吃了多少垃圾食物、喝了多少含糖飲料,見了多少人,說了多少話,看了多少陽光,開了多少門。 — 真正的 Quantified (Your) Self!
但即便在矽谷那樣前瞻而無謂的地方,我們還是面臨了巨大的質疑 – 誰希望掛著一個攝像頭,天天讓系統、讓電腦 甚至讓躲在電腦背後的開發者,觀看我們每日的生活?
回到這次 Amazon 的產品 – Amazon Echo – Always On, Always Listening. 隨時待機,隨時聆聽 – 是她的主打功能。影片中甚至強調了它在臥室裡的應用 – 設定鬧鐘,播放氣氛音樂,等。然而,你腦海裡閃過的,是否跟我一樣? – 那麼我在臥室裡的每一種活動、每一次對話、每一道聲音,都被它聽見、分析、記錄了嗎?!
Amazon 沒有說。即便它說了 – 它不會,也沒有偷聽、偷記錄、偷分析,然而,你就信了嗎?

隱私權的最後一哩,將是接下來幾年的兵家必爭之地。小至手機裡 APP 的使用行為,大一點到你辦公室、居家臥房裡的影像聲音,更極致一點的,就是希望能拿到你每個禮拜的血液、唾液,最好是生理組織加上 DNA。透過大數據、拿了你的 DNA,再分析、比對你的 Facebook 陰晴圓缺發文習慣,整個人格便可以輕易活現在電腦系統裡,善加預測。
如同我們在奇點大學裡學到的 – Data is the new oil.
資料、數據,就是這個世代的新石油,誰挖出石油資料噴泉,而且是來自於高品質的資料礦脈、別人都拿不到是你先拿到的,那誰就是下一個沙烏地阿拉伯山大王(概念上地)。
我想說的是,整個大環境,多半都還是對這樣的產品充斥著侵犯隱私的質疑和喧囂,但我的信念大體上和 Amazon 一樣執迷頑固。那就是,即便大家(大眾)覺得好像受到了侵犯,但面對實在太方變得服務,又不得不俯首稱臣,將自己的個人隱私刷卡一樣刷出去,換購來那超級方便的產品和服務,得來快感,得來時間。
3. 隱私權沒有最後一哩,只有一哩又一哩地,向前推進
我一直在公開場合裡強調 – 隱私是個不斷推進移動的概念,它是不固定的。
如同 Paradigm Shift – 社會學裡的典範轉移,社會裡的隱私人權,也是會轉移的 – Privacy Shift,Human Rights Shift。
想想,多少年前,大家覺得信用卡是個多麼小心翼翼的個人資訊,如今呢?Apple 擁有幾十億張的信用卡資料在他的資料庫裡,而且,連結的是這些使用者的出生年月居住地點還有消費習慣!又曾幾何時,一個 App 想要存取你的信用卡資料,就好像小偷一樣人人喊打,如今呢?你不存信用卡、不用 Uber ,你就不能快速方便地叫車,也不能利用成千上百個方便到爆炸的 APP 讓你的生活更簡單更快樂。

再回想一下十幾二十年前,世界各地不知道多少次討論過全民指紋蒐集的人權、社會問題,那好像是個人權、隱私的最後防線,如今,Apple 即將透過 Touch ID、 Apple Pay 成功擷取你的一根兩根三根,甚至你家的貓的手指紋,存在它那無邊無際的個人隱私資料庫當中。你不願意存,那便代表未來在同樣的世界裡,在同一間商店裡,或一樣時間的人生裡,你就是得比別人多付出三十秒,掏皮夾、掏卡片,等待逼逼,並且承受掉卡、盜刷等等的傳統付款之風險。
別想了,你/妳 早就失去了那一哩
誠如北美知名網路新聞平台 The Verge 此次對 Amazon Echo 的報導,文章前半提到,許多圈內人將它形容為 “Siri but crappier”(中譯:就像 Siri,但是更變態/更詭異),許多人對於這樣 24 小時 “偵聽” 你的臥房聲響、客廳動作的裝置,難以接受;但文章最末段,也實在讓人深思,
“But come on, we’ve already cashed the check of our personal privacy. Between Kinect, smartphones, Facebook, Twitter, and every other window into our lives, we’ve become accustomed with the screens we look into looking back at us. The only difference now is the machine isn’t looking, it’s listening.”
但是得了吧,我們早就把我們的個人隱私給標價賣了。從 Kinect,智慧型手機、臉書 到 Twitter ,我們早已習慣那些我們望上去,它們其實也望向我們的各種螢幕。Amazon Echo 和那些東西並沒有不同,唯一不一樣的地方只是 – 它現在不是用看的,而是聽。
在〈念念不忘,必有迴響?Amazon Echo,亞馬遜 迴聲必應 – 一個劃時代的產品。嗎?〉中有 1 則留言
優點要大於缺點
價值要大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