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雜感˙Other Think

[雜感] 當蜘蛛人抱著妻小,這城市再沒有英雄–看事件「震撼彈/台大外科總醫師(洪浩雲)出走 轉進醫美」有感

震撼彈/台大外科總醫師出走 轉進醫美

最近在Facebook分享了「震撼彈/台大外科總醫師出走 轉進醫美」這篇文章,寫了些頗為情緒的評論

“好想哭喔
這樣誰來救人啊?

 

我其實不太懂耶

擁有知識會教書的因為錢,跑去補習班或其他行業
那學校就請不到優秀的人來教人

擁有醫技會救人的因為錢,跑去醫美診所或出走國外
那醫院就請不到優秀的人來救人

擁有技術和能力的人因為錢,跑去架色情網站、賭博網站或是加入大公司或跨國公司,
那台灣就得不到優秀的人來創業救國

那這樣是要怎樣?” –  2012. 05. 24 17:24 葛如鈞 on Facebook.com/dAAAb

所幸引起了一些朋友的回應。對於大家的討論,我其實有一些話想說。

在繼續看下去之前(文長,慎入),你或許可以先看看一開始說的–洪醫師的故事,還有大家在臉書上的回應

過去我們常聽到的是犧牲高薪換來家庭,但如今這個故事變了,反了,犧牲低薪竟然可以換來更高薪的「價格」同時也換來維繫家庭的「價值」,怎麼說在價值和價格上都獲勝了。但是…

「魚與熊掌 可以兼得」?

真的嗎?怎麼想都覺得肯定會失去什麼犧牲什麼。那麼,那個”什麼”究竟是什麼呢?

如果真的只是犧牲低薪,換來更高水準的生活,換來更好的家庭關係,怎麼說都是沒問題的!那到底問題在哪裡?(抱歉,請原諒我經常一邊寫作一邊思考一邊鬼打牆)

我猜問題大概還是在於我前些日子提出的「價值」問題上。只不過當時我還忽略了一件與價值本質有關的事。那就是到底該重新思考並且理解的價值,是「個人的價值」還是「社會的價值」?(硬要說成小學生也懂得–小我與大我 好像也可以。到了30歲年紀還重新思索小學課程的問題,真是個令人驚喜。)

如果以「個人的價值」來衡量,那麼我想洪醫師的決定並沒有錯,但另一方面,若以「社會整體的價值」來衡量,那麼一切便開始失衡了。如果,每一個聰明有能力的醫生都和他一樣選擇個人價值的最大化,走上醫美擁抱家庭,那麼誰來醫病救人呢?從這一點來看,將「個人價值最大化」的選擇,其實不只付出了「社會價值」的損害,同時也讓那看似完美地最大化的「個人價值」承擔了不可見的風險,如果聰明的醫師都選擇離開,都不再擔任救人的工作了,那麼一旦聰明的醫師和他們聰明的家人、孩子們的生命遭遇風險時,又該由誰來拯救?

讓我們深入談另外一個問題–「道德」

如果你活在只有你自己一個人的世界,我想那不需要道德,也沒有道德標準,因為你自己就是一切事物的衡量之準,善、與惡都在你自己一個人身上切分開來,只要不損害到自己的,都可以是善;而那些損害個人價值的同時也損害了”社會”(只有你一個人的社會)的價值,也才是惡。因此,無論你再多強調個人的價值,以個人價值最大化來生存,是沒有問題的,也”沒有人”會有意見。但如你所見,我們生存的世界並非個體,而是群體的「社會」,所以如果最大化個人價值的結果會損害他人的生存價值或機會,換句話說,降低了損害了社會整體的價值,這樣的情況,我想就進入了「道德」的範疇。

如同帽客這篇文章所說要判斷你的所作所為合乎不合乎道德,只要問一個問題就「如果我這麼做沒關係,但如果所有可以這麼做的人都這麼做,是否還依然沒關係」。其實我這麼說,是有些扭曲原意的,原文如下:

道德衡量的法則有四個:可通用化程度(generalizability), 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 程序公平度(procedural fairness), 品德本質(virtue)。

可通用化程度(generalizability)

當你遇到一個道德難題時,你可以想想看,如果所有的人都這麼做,那你當初做這件事情的目的是否還可以達到?如果可以,那這個行為就通過可通用化的測試。

例如,假設你看到路邊有家商店,把他們的商品擺在路邊,供客人觀賞,也並沒有派人監視這些商品。你如果拿走一個,你想說這家商店應該沒有太大影響。但是,如果所有的人都這麼做,那這家商店就不可能把東西擺在外面供大家觀賞,你當初也不可能有東西可以拿;也就是說,你拿走東西這件事,是無法通過可通用化測試的。

因此,我們該問的問題其實應該是:「如果我是青年才俊的醫師,但因為遭遇到賠了夫人又折薪的狀況,所以改走醫美賺了薪水又固了家庭的路線;但要是每個和我遭遇一樣問題的醫師都做出和我一樣的決定,因為市場競爭,所以醫美高薪想必無法繼續維持,同時政府也勢必制定法規來規定醫療美容業的入行法規(而非現今任何一科醫師無論是骨科還是泌尿科,只要買了脈衝光機器就能變身”醫美醫師”合格開立醫美診所)此外,最糟糕的影響還可能是所有人包括自己生病的時候,將可能在醫院裡找不到合適的醫生來醫治自己和家人。」

從這裡,我們幾乎已經可看到洪醫師新聞中所帶來的模糊的、朦朧的、無以名狀的「合理抉擇」與「道德外觀」被打破。

當個人價值選擇的疑難解決後,剩下最大的問題– 大環境

醫生工時長,薪水(相較他的專業價值)低,病人意識抬頭,醫病關係不良。對,這些都是問題,但,試問這些大環境的現狀,不能改變嗎?誰最能改變?不要跟我說總統!當前民主社會的分權制度其中一個價值就在於可以讓民意機關和主管機關有對特定的專業問題及其造成大環境體系的不良影響做出改善,那麼有權有責該改善醫療體系的是誰?其實應該還是醫生。醫師法,醫事局,衛生署大多數由誰主管?我想應該還是醫生。應該說,做過醫生的人,而這些人理論上都該非常清楚大環境的問題何在,他們會有學長會有學弟,即便離開醫院,他們也還是能夠感受大環境的變遷和其所帶來的問題,他們可以無法改革,但我不認為可以無法可改(翻譯:他們或可以覺得大環境無法整個改變,但不應該完全沒有一點可以開始改善的地方。)。

這個問題一邊思索一邊解套到這裡,我想答案已經頗清楚,或許做了那樣選擇的醫師自己也知道…

醫界逃兵?

沒錯,他們選擇逃離這個問題,而不是選擇解決問題。但說真的,我們這些沒有能力,和他們的生活沒有關係的人,不在醫界巨塔裡的人,好像其實也無權過問。就如同我們不是蜘蛛人,我們沒有能力,那我們又如何有權力去逼迫有能力的蜘蛛人一定得放棄愛情形俠仗義,當他行俠仗義了,破了的是他的衣服,受傷了的是他的身體,被綁架了的是他的女人,我們何得何能要求蜘蛛人一定得要是蜘蛛人呢?就如同我們何德何能去要求更多像洪醫師這樣的人放棄高薪、擔負家庭破裂的風險?

如果蜘蛛人選擇了愛情,選擇了安穩的家庭與環境,那麼他將不會再面臨被壞蛋撕破家庭撕破衣裝撕破女友的風險,但他必須承擔的是道德的失落,當蜘蛛人抱著妻小,這城市再也沒有英雄,夜深人靜時,當他聽見城市巷弄深處傳來受害者號叫的聲音,心裡難道不會有任何感受?我不想以此邏輯在洪醫師的情境做類比推論。

想到這裡,我突然覺得,如果蜘蛛人認為懷裡抱的妻子與孩子是比這個城市的安危更有價值的,那麼好像也沒有人能夠責怪他脫下英雄服裝的決定,那樣說不定只是他從保護一個城市改為保護愛人與孩子罷了。如此我們能說他錯嗎?

想起昨天看的一部電影,一名軍官將兩個黑衣男子擋在太空梭發射的安全範圍之外,黑衣男子卻必須通過這名軍官的防守,才有可能在最後一刻把拯救地球的零件放在太空梭上。軍官最後奇蹟般地看見了未來,因而知道要是他不違反規定將這兩人放行,其後果之慘烈,生靈塗碳,最後他決定違規幫助這兩個黑衣男子通過安全檢查,最後拯救了地球。

但回到現實,萬一方才的故事發生在真實世界,我們要如何判定這名軍官的行為是道德還是不道德的?我們不是那個透過奇蹟看見未來的人,而且星球正被”無形地保護”了,也就是現況被維繫了,這樣一來對於旁觀者或外部的道德的評判者而言,是無法得知該軍官行為的正確性和”更大的道德必要性”,有更巨大的東西需要被守護,那麼我們到底該根據什麼來評斷這名軍官的道德呢?

對每一個獨立的人而言,你要如何能幫他判斷是這個城市大,社會大,還是他所愛的人或所維繫的家庭更大呢?

讓我們先忘記絕對的是非對錯,來想這個問題。這讓我發覺我前陣子有關價值喚醒的理論,或許有所缺陷,
我們該喚醒的或許不該只是思考”什麼東西的價值是什麼”,最後還需要思考並加以決定的是

你要徹底保護的價值是什麼?

這讓我回想起任何一個超級英雄,其實都有著他要拼了性命守護的東西。可能是一個城市,一個女人,或者是一個原則。沒有任何事物需要守護的英雄不可能存在,亦不可能被想像出來。

但你保護一樣東西,就可能失去另一樣東西。蜘蛛人畢竟是戲劇,是虛構的精心設計的英雄漫畫,所以即便他選擇做一個城市裡的英雄並且放棄了愛情;但在蜘蛛人的故事理,他這麼做其實同時保護了兩樣東西,保護城市和他的愛人。但在現實中,洪醫師的例子裡是,如果他有能力救人,假使我們說他可能成為醫界裡的蜘蛛人好了,那麼他很可能得要在放棄家庭,和保護這個城市之間做選擇,最後他選擇了保護家庭。我們又能怎麼說呢?畢竟那不是故事,是現實。

回到洪醫師的事件,他今天選擇守護家庭,說真的,我們還真沒有置喙的餘地。我們如何知道一個女人,一個小孩,一個家庭,相比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一整個世界就來得更不重要呢?

科幻一點地來說,我們又要如何知道30年後出現的混世大魔王或毀滅城市的機器人,不是被哪一個家庭,哪一個女人,哪一個孩子給拯救?

從這一點來看,我幾乎就要認為過去的道德討論都欠缺了一個向度,就是時間。沒有加入時間要素的道德,都是當下為準的道德,而非恆常一致的道德。但是,
如果「道德」還需要加上時間的條件,那麼我們還有任何可以被討論的「道德」存在嗎?

如果連道德都不道德了,我們究竟又該如何討論下去?

就這樣吧,也罷

也罷。

 

後記

 

其實這篇想討論的事情太多,太大,所以大部分的事情寫起來其實是很沒有答案很沒有定見的。但或許這些結構性的基本問題,都已經有許多人討論過,例如正義 一場思辨之旅,或許我該先用萬惡的PPTV先看完思辨之旅的影片(可惜PPTV上的是簡體字幕~)再回過頭來檢視這偏見和無知充斥的文章吧。

結果是,已經在看了。好精采喔~…

 

2012.07.22 更新:

洪浩雲:台大醫院,把自己變成汽車旅館?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401742

作者: dAb

葛如鈞。1981年生於臺北,台灣大學資工博士,奇點大學見證者,前瞻科技傳教士,現任職於台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 專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