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有些後悔太早推薦此書。
簡言之,這本書畢竟還是對岸出品,
原先隱隱期待它以公平考證的方式將那一段時日的經過攤開來說,
沒想到,真正被攤開來的只到國共內戰之前,舉國抗日的那一段,
後來只要牽扯到了共產黨,或是國民黨,也還是不免在一些小處透了點語氣上的偏頗。
此書前半我認為是此生必看,
中段,有些章節其實不會人人適讀、愛讀,
後段則雖比起前段感動我處較少,但還是有些好句子讓我體悟許多新的事理。
我舉一例:
小時候我們都知道莊子說,也知莊子說了什麼,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此一句無論你乍看或像這樣被我逼著看,怎樣看都不會有感覺,
但當手中握著厚厚一本「陳寅恪與傅斯年」,
讀到最後書裡說陳寅恪雖一再被儒林學者們喻為五百年來僅有一位大師,其為人卻謙遜從不自謂大師,又加之前些章節寫了他晚景的淒涼遭遇,
此時,
作者再引此一莊子名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來說明和解釋陳寅恪雖實為大師卻從不自稱大師的心理,
霎時之間,我在句裡所看見的風景、讀見的意喻之寬闊,不可言喻,
和原先對此句的印象,差了十萬八千里。
在這一點上,我有個小感觸 –
要讓孩子不學古文,絕對是個錯誤的決定。
學古文絕不是要學古或者是學文,而是讓孩子學那裡頭的意思,
而要怎麼樣讓人見其文又見其意,或許我讀書時所有感,就是一個可以努力或嘗試的方向?
月份: 2010 年 3 月
讀陳寅恪與傅斯年,未畢,但覺高潮迭起、笑中帶淚,忍不住先推,餘下待閱畢後再談。